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4, 06, No.22 99-106+168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演变——基于事实与价值辩证关系的诠释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摘要:

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过程中,他对“人的本质”作出了多个相互关联的界定。青年马克思延续前人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和“人本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认为人的“类本质”是非异化的劳动,即“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此阶段,马克思以人本主义“异化—复归”逻辑为理论基底,将人的本质理解为“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真正的共同体”与“真正的社会联系”体现了马克思对社会关系重要性的洞察,但此时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仍未超出价值范畴。随着思想的成熟,马克思在实现哲学革命的同时,也把人的本质带入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将其视作“事实上是什么”的问题对待,并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从价值维度到事实维度的转变,不意味着马克思抛弃了先前的价值追求,而是说人的本质的价值维度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找寻到了坚实的事实基础。也正是因此,人的本质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Marx made multiple interrelated definitions of the human essence. Young Marx continued the views of his predecessors, believing that the human essence is “freedom” and “human itself”. In theEconomica 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1844, Marx was influenced by Feuerbach and believed that the “species-essence” of human beings is non alienated labor, that is, “free and conscious activities”. At this stage, Marx used the humanistic logic of “alienation-return”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understanding the human essence as a question of “what should be”. The “true community” and “true social connection” reflect Marx's insight into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social relations, but at this time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essence has not yet exceeded the realm of values. With the maturity of his thinking, Marx brought the human essence into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hile realizing the philosophical revolution, treating it as a question of “what is in fact” and proposing that the human essence is “the ensemble of the social relatio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human essence from the value dimension to the factual dimension does not mean that Marx abandoned his previous pursuit of value, but rather that the value dimension of the human essence has found a solid factual found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refore, the human essence is the unity of facts and values.

参考文献

(1)参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83页。

(2)参见吴晓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第97页。

(3)③④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67页;第76页;第50页;第163页。

(4)弗·梅林:《马克思传》,樊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第53页。

(5)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刘丕坤、王以铸、杨静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第419 页。

(6)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555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275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207页。

(9)参见德曼:《新发现的马克思》,转引自《西方学者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第3页。

(10)③④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162页;第162页;第163页;第205页。

(11)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劳动是生产的主要要素,是‘财富的源泉’,是人的自由活动,但很少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72页)

(12)马克思的“劳动”是一个发展着的复杂概念。在《手稿》中他曾认定,“全部人的活动迄今为止都是劳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193页)后世的学者进一步将“劳动”解读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感性对象性的活动”“主客体对象性活动”,等等。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162页。

(14)Cf.Schmidt am Busch,Hans-Christoph,“The Egg of Columbus”?How Fourier's social theory exerted a significant (and problematic)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Marx's anthropology and social critique,in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Vol.21,No.6,2013,pp.1156-1157.

(15)参见赵家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7期。

(16)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29页;第394页。

(17)对于《手稿》的“笔记本Ⅰ”与《穆勒笔记》的时间顺序问题,学界仍有争议;不过,这一问题不影响本文所讨论的内容。本文认为,马克思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形成了“类本质”“共同体本质”“社会联系本质”等思想,三者难免相互影响与启发,可共同视作是向“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论的过渡与准备。故此,本文将“真正的共同体”与“真正的社会联系”两个关系紧密的论断放在一起讨论。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24页。

(19)③④⑤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394页;第394页;第394页;第394页。

(20)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24—25页。

(21)②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501页;第501页;第501页。

(22)F.费迪耶、丁耘:《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哲学译丛》2001年第3期。

(23)H.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转引自《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第121页。

(24)徐长福:《人的价值本质与事实本质的辩证整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及其解释过程新探》,《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514页。

(26)Cf.MARX & ENGELS COLLECTED WORKS(Volume.5),London:Lawrence & Wishart,2010,p.4 & p.437.

(27)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533页。

(28)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彭曦、庄倩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56页。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501页。

(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53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B038

引用信息:

[1]孙伟平,刘宇飞.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演变——基于事实与价值辩证关系的诠释[J].马克思主义哲学,2024,No.22(06):99-106+168.

基金信息: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