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访问量
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研究”理论研讨会暨第十一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新论坛(广州)开幕式上的致辞和主旨讲话
王伟光;2024年12月20日,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主办、中山大学部分院所承办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研究”理论研讨会暨第十一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新论坛在中山大学举行。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王伟光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回顾了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学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新中取得的成果,号召广大理论工作者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贡献智慧力量。之后,王伟光教授又为此次论坛作主旨讲话,指出面对严峻的国际环境和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其中的“变”与“不变”,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认清当前形势和发展大势,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指导。
“第二个结合”视野中忧患意识的底蕴传承和时代升华
古荒;中华传统忧患意识是极富主体性远见和韧性的精神意识,构筑了以使命感和辩证观相结合、内省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为突出特质的精神品格和人文气象。通过“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于忧患意识的升华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民立场与忧民取向相结合,为忧患意识的升华夯实了坚实的价值论基础;唯物辩证法与传统辩证智慧相结合,为忧患意识的升华构建了科学的方法论支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传统实践观相结合,为忧患意识的升华提供了有力的实践论引导等三个方面。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将忧患意识进一步提升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内化为必备的“心学”修炼、转化为无畏的斗争精神,为民族复兴航程行稳致远提供了深厚的底蕴浸润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第二个结合”的世界历史意蕴
闫培宇;“第二个结合”的世界历史意蕴是构建中华文明现代形态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既有之义,揭示了“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的深刻哲理。具体地看,“第二个结合”的世界历史意蕴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以大历史观树立文化自信、以文明赓续推进文化创新、以文化主体性推动文明发展;其二,在人类文明发展新视野中秉持群己合一的正确义利观、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其三,以守正创新在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中化解文明隔阂、破解“文明冲突论”、反对霸权主义。“第二个结合”所蕴含的世界历史意蕴启示我们,必须破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幻象,不断巩固和扩大文明共存、共享、共荣的精神基础,从而推动建设世界人民团结协作、和平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论习近平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郭华;郭天宇;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了深化拓展,表现为生产力发展实践的绿色转向和发展生产力的实践路径创新、实践评价标准革新、实践主体地位跃升等。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进行了丰富发展,包括统筹新质生产力内在关系的辩证思维、促进新质生产力内外协调与整体推进的系统思维、洞悉新质生产力发展方位的历史思维等。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畴进行了系统性重塑,体现为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重构、生产关系内涵的辩证重塑等。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指导。
新质生产力绿色性的缘由及其实现方式
张伟娟;“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充分体现在以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的总体绿色发展上。同时,在新质生产力的具体绿色实践中,它既体现在劳动者绿色化、劳动资料绿色化、劳动对象绿色化、科学技术的绿色化等生产力各要素及其优化组合中,也体现在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绿色消费等新型生产关系中,还体现在各地各部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绿色发展中。中国式现代化将在新的生产方式中展现出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共同富裕视域下精神生活富裕的时代内涵及实现路径
赵剑英;共同富裕视域下精神生活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人的精神生活状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状态的一种描述,是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表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标志。精神生活富裕包括自觉坚定的理想信仰;科学和谐的价值观念;丰厚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良好的道德品行和社会风尚;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以及实现精神生活富裕所需要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美丽的生态环境、公平正义平等的社会秩序、稳定而安全的社会环境等重要条件。相应的,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创造精神等是实现精神生活富裕的基本路径。
系统观念的方法论意蕴与运用
辛鸣;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在时代的条件下所达到的思维认识水平,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工具。系统思维是系统观念思想方法的集中体现,坚持系统思维要求着眼整体,关注结构,保持开放,驾驭复杂,科学把握其作为进行分析与综合思维工具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所彰显的鲜明辩证品格。在现实运用中要把系统原则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全过程,通过胸怀大局、统筹兼顾、协同联动的科学工作方法,切实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论不断提高“政治三力”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冯颜利;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人的行为过程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过程。因此,领导干部讲政治是一个"从思维到实践""从内化到外化"的行为过程,是一个涉及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辩证统一过程,既要在思想上弄清"政治三力"是什么、为什么要提高"政治三力"、提高"政治三力"的目的何在,也要立足历史方位、现实处境、主体作为层面,从动态、全面、科学中掌握不断提高"政治三力"的工作方法。具体实践中,党员、领导干部讲政治,就要不断将提高"政治三力"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统一起来,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在贯彻新发展理念、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中不断提高"政治三力"。
“两创”“两个结合”“时代精华”:构建中华新文化的基本原则、基本路径、指导思想
王立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论断的提出有其历史和理论逻辑的必然性。具体展开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生互动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正确的中华文化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是构建中华新文化的基本原则。第二步,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统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总结,是构建中华新文化的基本路径。第三步,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使得“两创”和“两个结合”的思想得到了历史逻辑的延展和理论逻辑的提升,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相融合的新境界,成为构建中华新文化的指导思想。
历史科学的前提与历史思维的时代性
陈先达;臧峰宇;历史研究是有目的的,总要体现为某种价值观。正确的历史分析和评价的前提,是如何承认历史的客观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历史研究,更关注历史事件的成因,更注重把握历史事件的规律性。历史研究者要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审视历史的发展,立足于当代把握历史经验与教训,形成研究的自觉和自信。历史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历史的问题意识,人们总要重新思考在历史事实中展现的面向时代的问题,形成历史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立时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加强对党史、国史的研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看待历史事实和价值评价。
《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新时代意蕴
董振华;谷耀宝;《自然辩证法》虽然是恩格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全面论述了自然界的辩证法,探讨了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自然观的伟大变革,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恩格斯深刻阐述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要义的生态文明思想。《自然辩证法》中所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科学指引。
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杨信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丰富发展和实现自身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取得胜利成功的双重需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与实践相互引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既是这一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是贯彻落实这一思想的科学方法。
“两创”“两个结合”“时代精华”:构建中华新文化的基本原则、基本路径、指导思想
王立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论断的提出有其历史和理论逻辑的必然性。具体展开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生互动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正确的中华文化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是构建中华新文化的基本原则。第二步,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统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总结,是构建中华新文化的基本路径。第三步,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使得“两创”和“两个结合”的思想得到了历史逻辑的延展和理论逻辑的提升,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相融合的新境界,成为构建中华新文化的指导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双重逻辑
徐斌;韩潇;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思想。异化劳动理论包含着两条逻辑,其一是着眼于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的主要矛盾与人的生存困境,寻找异化劳动得以发生的现实根源,致力于扬弃异化的事实逻辑;其二是立足于人的生命活动的超越性,根据对社会现实的辩证否定来构建合理的价值指向,思考人与社会未来发展的价值逻辑。事实逻辑和价值逻辑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述的“共产主义”这一历史结论中实现了辩证统一。以这两条主线的辩证统一去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可以将理论中的许多异质性因子联系起来,从而为我们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系统观念的方法论意蕴与运用
辛鸣;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在时代的条件下所达到的思维认识水平,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工具。系统思维是系统观念思想方法的集中体现,坚持系统思维要求着眼整体,关注结构,保持开放,驾驭复杂,科学把握其作为进行分析与综合思维工具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所彰显的鲜明辩证品格。在现实运用中要把系统原则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全过程,通过胸怀大局、统筹兼顾、协同联动的科学工作方法,切实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